老戲曲“開新花”需融入時代精神
發布時間:2016-07-11 來源:河南文藝網 人氣:4578
中國文明網最新一期“文藝名家講故事”,講的是陳涌泉的故事。陳涌泉,1967年10月生,河南唐河人,國家一級編劇,中國戲劇家協會理事、河南省戲劇家協會副主席兼秘書長。主要作品有《程嬰救孤》《風雨故園》《阿Q與孔乙己》《都市陽光》《兩狼山上》等,曾獲曹禺戲劇文學獎、全國“五個一工程”優秀作品獎、國家文華大獎、中國電影華表獎等。
“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也是一個最壞的時代”。英國作家狄更斯在小說《雙城記》開頭的一段話,對當前的戲曲藝術而言,簡直再準確不過了。曾幾何時,戲曲曾經是一門主流藝術,甚至是超主流藝術,也贏得了無數票友的擁躉,但“風流總會雨打風吹去”,戲曲藝術的鼎盛與輝煌似乎已經漸行漸遠,這是不可否認的事實。畢竟如今是一個眾聲喧嘩的時代,也是價值多元的年代,“亂花漸欲迷人眼”,紛繁多樣的各種藝術在生活快節奏的今天占盡了風光,戲曲這種規范、程式化極高的舞臺藝術前景確實不容樂觀。這是一個客觀方面的因素。
當有人慨嘆戲曲的沒落是時代遞進的必然時,戲曲界人士也需要反思一些問題。讓“老樹開新花”,讓傳統戲曲藝術再次贏得青年一代的青睞,該如何去做呢?毫無疑問,作為國家一級編劇,中國戲劇家協會理事、河南省戲劇家協會副主席兼秘書長的陳涌泉取得成功的例子,應該給戲曲的發展,提供了一個可供借鑒的樣板。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陳涌泉取得卓越的成就,首先源自于自小對戲曲的熱愛、敬畏和崇敬,也正是如此,他在面對戲曲藝術不景氣、物質條件欠缺的局面,依然保持著一顆赤子之心,為之焚膏繼晷,為之篳路藍縷,為之百折不撓,也正是秉承著“只有心里有觀眾,劇場才可能有觀眾”的信念,陳涌泉才一直跋涉在這條崎嶇的道路上。
文藝是鑄造靈魂的工程,戲曲作為文藝的一個門類,當然如此。對戲曲的熱愛,如果是陳涌泉前行的源動力,那么,他在戲曲創作方面對時代精神的融入,依靠創新開辟傳統藝術新境界的做法,更是值得稱道。戲曲沒落的最關鍵原因,就在于缺乏時代精神,這是誰也不可否認的事實,作為行業內人士的陳涌泉當然更是深刻理解。一味抱殘守缺、一味沉湎于過去的時代和唱段,只能會讓觀眾唏噓離開。
也正因如此,無論是在創作《阿Q與孔乙己》,還是構思《程嬰救孤》,還是執筆寫《風雨故園》,陳涌泉都能夠在思想上解放自己,都能擺脫傳統的束縛和羈絆,都能夠將傳統元素和時代因子相結合,不斷推陳出新、吐故納新,最終都吸引了更多的青年觀眾。
比如,他在創作《阿Q與孔乙己》之前,市場上已經有話劇版、電影版、地方戲版的《阿Q正傳》,從藝術創新的角度來說可謂難也,然而,他將一個代表農民形象的阿Q,一個代表舊知識分子形象的孔乙己結合到一起,就產生了新的沖突和矛盾,也自然而然引起了巨大反響。而在創作《程嬰救孤》時,更是用當代觀眾的審美,挖掘和闡釋“程嬰們”身上所蘊含的民族精神,展現他們的仁愛正義、誠信擔當,這也和當前弘揚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交相輝映。
戲曲在當下雖然處于沒落狀態,但由于國家對傳統文化扶持的力度逐年加大,在這個呼喚鄉愁、鄉音的時代,也迎來了“振翅欲飛”的機遇。
2014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主持召開文藝工作座談會時強調:“我國作家藝術家應該成為時代風氣的先覺者、先行者、先倡者,通過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溫度的文藝作品,書寫和記錄人民的偉大實踐、時代的進步要求,彰顯信仰之美、崇高之美?!标愑咳菓蚯鷦撔轮飞系呐蓬^兵,也是將傳統戲曲藝術融入時代精神的實踐者,希望更多的戲曲工作者能像他那樣,成為在戲曲藝術方面孜孜不倦的探路者,為老百姓提供高品質的精神文化產品。
?。ǚ畼淞郑?/div>
上一篇: 懂得感恩觀眾也需“不忘初心”
下一篇: 泱泱氣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