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創新當有“敬畏之心”
發布時間:2016-07-11 來源:河南文藝網 人氣:4471
他,是活躍在當今戲曲界的實力派作家;他,多年來致力于傳統戲曲的創新與普及;他的作品《阿Q與孔乙己》《程嬰救孤》《風雨故園》多次登上世界舞臺……本期《深入生活 扎根人民——文藝名家講故事》欄目對話河南省戲劇家協會副主席兼秘書長、國家一級編劇陳涌泉。(7月6日 中國文明網)
民族戲曲,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璀璨奪目的瑰寶,民族戲曲名家則是傳承經典、呵護瑰寶的“守護人”。讀完關于陳涌泉的報道,我腦海中立馬蹦出三個關鍵詞:熱愛、創新與敬畏。可以說,正是這三個可貴的關鍵詞,才成就了陳涌泉靜謐而致遠的藝術人生,才有了民族戲曲的葳蕤生長、生生不息。
先說熱愛。曾有詩人比喻,“志向和熱愛是偉大行為的雙翼”。對于一個從事藝術的人來說,缺乏對傳統藝術的熱愛,再有多少才華恐怕也是無用的。相反,一旦對某項傳統藝術抱有滿腔的熱愛之情,便會朝氣蓬勃勃地投身其間,全身心地致力于這項藝術。而藝術上的才華提升乃至于爐火純青、登峰造極,則可以通過后天的修煉而來。
拿陳涌泉來說,其踏入民族戲曲的河流,踏上弘揚傳統文化的征程,完全是一腔熱情在驅使。入劇團前,他就知道戲曲不景氣,入劇團后,實際情況更糟,老戲老演、老演老戲,創作人員也紛紛轉行另謀高就,他卻樂于物質上窘迫、精神上富足。若沒有對戲曲的熱愛支撐,他何以走到今天,終成文藝名家?當今一些人踏入藝術行業,只為成名成星,完全把鎂光燈照耀的藝術圈,當成徹頭徹尾的名利場,其藝術人生能走多遠、能登多高,真不好預計。
再說創新。從事民族戲曲等傳統藝術創作,要靠熱情把自己磨練得愈發堅韌,也要靠創新把自己的技藝往更廣更深的層面拓展,抓住新時代的受眾。創新,才能讓傳統藝術一直葆有生命力,不創新,就意味著日漸消亡。尤其是在傳統藝術的地位日漸尷尬的當下,保守就意味著固步自封,甚至“在舒服的徜徉中死去”。
陳涌泉可謂是深知于此。在重新改編《阿Q正傳》時,他將魯迅筆下的兩個經典人物“阿Q”和“孔乙己”有機結合,一個代表農民形象,一個代表舊知識分子形象,這兩類最具代表性的人物結合到一起,就產生了新的沖突和矛盾,觀眾非常認可。通過創新,他將戲劇藝術帶向了新境界。正所謂“作了繭的蠶,看不到繭殼以外的世界”。
最后說敬畏。當然,對于傳統藝術而言,創新也要有底線,再有多么高的聰明才智,再有多么強大的創造力和想象力,也不能異想天開,不能任意戲說,更不能糟蹋藝術。不要為創新而創新。要把握好這個度,傳統藝術創作者頭腦中,就必須具有敬畏意識。正如陳涌泉所說,“推陳出新的前提是繼承傳統,傳藝、傳神、傳德、傳真、傳善、傳美。只有堅持不忘本根、辯證取舍,才能使經典藝術血脈延續、發揚光大”。
反觀當下個別藝術創作者,為了所謂的“創新”而大肆戲說、隨意惡搞。前不久,六小齡童在公開場合就曾表示,千萬不要惡搞和戲說“西游記”,這對我們的子孫后代不利,“孫悟空怎么能和白骨精去談戀愛?”戲說與惡搞者,當以陳涌泉對經典持有的敬畏之心為鏡。敬畏之下的熱情與創新,才是藝術創作的本真。
(何勇海)
上一篇: 弘揚戲曲文化當有“涌泉相報”的創作觀
下一篇: 懂得感恩觀眾也需“不忘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