俛卬空徘徊 欲去猶繾綣——讀趙皓瀅油畫“老墻”系列作品
發布時間:2021-01-08 來源:河南文藝網 人氣:4806
2009年12月,《老墻》(油畫)入選第十一屆全國美術作品展覽;
2014年9月,《老墻·亙》(油畫)入選第十二屆全國美術作品展覽;
2019年9月,《蛻》(油畫)入選第十三屆全國美術作品展覽;
??
“高蹈遺塵蛻,含華傲素園。”(北宋龔宗元)至此,趙皓瀅油畫“老墻”系列作品連續三屆入選全國美展,并獲首屆“中國美術獎”獲獎提名、河南省第十一至十三屆美展一等獎。這是幾近20年的執著與堅守。
趙皓瀅將視角聚焦于冷寂的鋼鐵印祭,緣起于“后工業時代”文化的嬗蛻與無奈。她說,惟是喜歡老工業區歲月侵蝕、灰灰的不耀眼且耐看的東西——斑駁的老墻、腐朽的門窗、銹蝕的罐釜,還有那落滿塵埃的車床、油桶、工具箱??層層堆積慨然神傷,夕陽傾灑進來,有種莫名的感動,如佛陀那一縷醒世之光,無關與己卻讓人頓悟。不知主人遁跡何處,這些關聯不關聯的物件及物件的質感肌理氣息極具侘寂之美,意蘊悠然,素樸無常,彷若觸摸到史前巖畫、漢唐石刻、魏晉造像和宋元壁畫,深邃而厚重,滿是對時間對歷史的敬畏。
“老墻”定格“后工業時代”文化遺存嬗蛻消散的悲愴蒼涼凄美的瞬間,鐫刻出城市文脈的肌理,那惶恐無奈的感覺,有如魯文·達里奧的獨語,環境與空間、物象與生命、光影與色彩多維疊置,呈現出特有的繪畫語境。用抽象的造型與中性的色彩傳達具象與秩序,混凝土柱、殘磚、剝落墻面的形態簡化趨于抽象構成的符號,諸多元素營造的語義關聯,依循冷抽象(Cool Abstraction)“新造型主義”,去發現包豪斯式工業文化背景下樸素生活的價值,探求更適合冥想的空間和靜觀萬物內部的安寧,在本質上擺脫主觀感情和表象的制約,從內省的深刻觀感與洞察里,創造普遍的現象秩序與均衡之美。
“老墻”崇尚原生狀態的繪畫語言,畫家憑藉造型視覺去洞察思辨,向繪畫的縱深之處訴說——嚴峻、冷漠、感恚、孤寂、復歸、涅磐、浴火重生??超越于世俗的喧囂,滄桑寂寥、迷茫彷徨、矛盾交織,期待打破與重建。曾經的故事和高純度的色彩漸漸褪去,柔和的光線從巨大的通風天窗照進來,投射到斑駁的紅磚墻面,殘磚瓦礫塵埃廢鐵散落一地,空間落寞悵然,透出人們憤懣之余的繾綣與留戀。誠如蘇恩梅克爾(Schoen-maekers,荷蘭哲學家)推崇的新柏拉圖體系,把客觀物象糅合想象中的現實轉變成可以為理性所控制的結構,以便隨后在“一定的”自然現實中重新發現這些相同的結構。
毋庸諱言,作為檢視和閱讀城市文脈重要物質依托的工業遺產,從廠房到裝備,“傻、大、笨、粗”,彌漫著銹蝕的金屬氣息,屹立在喧囂與繁華之間,判若云泥卻無法重塑。它們承載著城市的記憶,與自然環境、人文環境相互融合,構成孕育和積淀城市性格的文化基因編碼。
西人用近40年的發展歷程印證了丹尼爾·貝爾(Daniel Bell,美國社會學家)“后工業時代”的種種預言,進而在今天的中國再次得到驗證,那些所謂高能耗、高污染、高噪音、破敗不堪的老廠房老設備和高聳的煙囪水塔,被一個個推倒“關停并轉”“開發房地產”。城市肌理千瘡百孔,文化遺存慘遭破壞,城市特色、城市文化消失殆盡,卻未能觸及人們的神經,不見一絲溫情與惋惜,空留麻木與冷漠。
在這個貝爾預言“更為先進”的時代,一切如此扭曲嘈雜——工業時代已徹底終結,城市記憶的碎片漸漸散去,諸多記憶“錯位”與“失憶”,人們慢慢體會到工業精神缺失、城市文脈斷裂帶來的種種痛楚,對曾經熟悉的家園頃刻間感到不知所措,這種“失憶”必將成為一種無法彌補的遺憾。
由此看來,重拾“后工業時代”文化形態失憶的碎片,復述缺失的“工業精神”,拼綴斷裂的“城市文脈”,也許是“老墻”人文性、思想性、審美性的固有之意。她不僅在尋求“后工業時代”文化遺產拯救的朝向,詮釋“廢銅爛鐵”“殘垣斷壁”背后的意蘊之美與寫實敘事,還有自成一體的空間構筑和意象表達,亦如新柏拉圖主義者們Believe的神光普照的靈魂世界。
庚子葭月下澣于隞墟缶齋 北院漫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