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非遺IP馬街書會開唱 共赴麥田里的曲藝盛宴
當天上午,中國文聯黨組成員、副主席、書記處書記高世名,省政協原副主席張廣智,中國曲協分黨組書記、駐會副主席楊發航,中國曲協分黨組成員、秘書長、一級巡視員黃群,新華社河南分社社長、分黨組書記李俊,省文聯黨組書記方啟雄,省文化和旅游廳黨組書記、廳長黃東升,省文聯黨組成員、副主席武皓、李明,中國曲協副主席、省文聯副主席、省曲協主席范軍等領導到現場觀摩書會盛況,與藝人親切交流,了解他們的生活與創作情況,鼓勵他們繼續發揚傳統曲藝,為文化傳承貢獻力量。
臺上展演不停歇,臺下藝人展風采。本次書會共有來自全國17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23個節目入選現場展演,到會藝人1915人,共536攤(棚),年齡最大藝人87歲,最小藝人僅6歲。河南墜子、湖北大鼓、陜西快板、四川揚琴、二人轉等形式競相獻藝,南腔北調盡展曲藝魅力,使現場觀眾在河南便可聆聽中華大地。放眼望去,數以萬計的觀眾在聽書哼曲,宛如開啟“萬人音樂盛會”,共同唱響這屬于中國人的浪漫。
81歲高齡的著名評書表演藝術家劉蘭芳也來到現場,并獻唱《岳飛傳》,場下叫好連連。“1981年,我首次到訪馬街書會,便留下了深刻印象。這些年,我來書會已不下20次。”劉蘭芳說,就像“回娘家”一樣。
范軍主席深情地表達了對今年馬街書會的熱愛與感悟。他將馬街書會比作河南的麥子,以黃河水澆灌,迎著大風,地當舞臺天作棚,老百姓唱著河南的大調曲、三弦書,用最接地氣的方式歌唱新時代,講好中國故事,弘揚中國精神。
河洛大鼓、陜北道情、鳳陽花鼓、山東琴書等15個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以及青海的花兒、福建的南音2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項目也參加了今年的馬街書會。來自安徽滁州城市職業學院鳳陽花鼓藝術團的演員毛麗芳說,來到馬街書會,不僅鍛煉了自己的基本功、表演能力,更重要的是體會到了非遺傳承的價值。
一名外國“粉絲”從網上了解到寶豐縣是曲藝之鄉,特地來到馬街觀看表演。國外友人與朋友一道,津津有味地觀看馬街書會表演,用相機記錄錄馬街書會盛況,當地市民熱情接待,為今年的馬街書會增添了一抹“國際范兒”。
人群中,70歲的李勝付聽得如癡似醉,“一日能看千臺戲,三天能聽萬卷書。趕這趟會,值了!當地人說,‘到了十三才是年’,這話真是不假。”
作為中國乃至世界最大的民間曲藝大會,寶豐馬街書會距今已有近千年的歷史,是國務院公布的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前不久,我國申報的“春節——中國人慶祝傳統新年的社會實踐”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河南省平頂山市寶豐縣馬街書會作為“年市、社火、廟會、燈會”等慶祝活動的特色舉辦地,進入春節申遺文本。隨著申遺成功的步伐,馬街書會的知名度也越來越高。2025河南春晚,歌手周深帶來的《麥田里的搖滾》以麥田為舞臺,老曲藝人的三弦、墜子等器樂與搖滾音樂融合碰撞,再一次擦亮“馬街書會”這一超級IP。為將歷史悠久的馬街書會傳承下去,當地申報設立“國家級說唱文化(寶豐)生態保護實驗區”,創辦曲藝培訓學校,并為前來亮書的民間藝人提供補助。如今,馬街書會已實現常態化展演。
文字、編輯 | 金 哲
圖片 | 河南日報、頂端新聞、寶豐融媒
初審 | 西振巖
復審 | 張笑雨
終審 | 胡善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