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正創新擔使命 薪火相傳譜新篇——第三屆河南墜子大會印象
時隔六年,第三屆河南墜子大會在河南省平頂山市隆重舉行,來自全國各地的河南墜子表演者們用23個不同風格的優秀墜子作品,唱響了奮進新征程的主旋律,展示了近年來河南墜子不斷創新發展取得的巨大成就。這是新時代河南墜子推動曲藝發展的一次深刻而輝煌的盛會,不僅極大地提振了廣大曲藝工作者的信心,更為河南墜子在新時代的傳承發展注入了新思想、新內涵、新特點和新方向。
守正——知來處、守初心
本次展演的作品,既有展示北路墜子靈動跳躍、節奏明快、高腔轉調特點的《車票》、《馬失前蹄》、《小黑驢》,又有詮釋東路墜子柔美、細膩、善于抒情等特色的《相女婿》、《雙約會》、《軍民情深一家親》等曲目,還有表現西路墜子硬弓大調、渾厚粗獷、氣勢磅礴的《勸人篇》、《猛虎學藝》、《忠烈驕楊》等曲目,表演者們在一腔一調的轉換間,讓觀眾們領略到不同流派濃郁而獨特的韻味。
作品《車票》
對于河南墜子的傳承來說,要在繼承傳統表演技法和流派的基礎上,時刻保持契合時代發展和現代審美的守正精神。要守住河南墜子“源于河南、深入民間、唱中夾說、說唱育人”的根本特色,深刻領會曲種特點、傳承流派精髓;還要守住“說書唱曲勸人方”的優秀傳統,把河南墜子作為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載體,堅守正確的政治方向和價值取向;更要守住“曲隨時代、藝為人民”的矢志初心,扎根人民生活,謳歌時代新貌,用心、用情、用功地去講好老百姓自己的故事。
創新——說新材、唱新篇
時代在發展,人民群眾的審美和視聽觀念也在不斷的提升。展演節目匯聚了不同的題材,除了傳統的經典曲目以外,有講述新時代文明城市建設的《美麗鷹城平頂山》、禮贊移民搬遷好政策的《和諧移民一路歌》,有賡續紅色革命精神的《忠魂千秋》、歌頌紅旗渠精神的《紅旗渠英雄吳祖太》,還有細致刻畫鄉村振興主題的《支部書記李向陽》、《回門兒》等作品,它們在創新的題材中弘揚時代精神,讓河南墜子煥發出了新的風采。
作品《紅旗渠英雄吳祖太》
作為表現時代風貌的“文藝輕騎兵”,新時代的河南墜子需要在保留傳統基本特征的基礎上大膽創新。在題材上,可以聚焦校園、理想、愛情、就業、動漫、勵志等年輕人關注的領域,用接地氣的創作風格加強文本的改編;在舞臺上,可以利用投影布景、多維背景屏等技術手段來打造動態多變的曲藝舞臺效果,為觀眾拓展更廣闊的視效感官;在形式上,可以通過設計多人登臺的“群口”表演、與伴奏人員雙向互動等嘗試,創新性的從內容到形式、從創意到表達,增加更多層次多樣的嶄新呈現。
傳承——育人才、固發展
演出中,老中青少四代河南墜子演員在舞臺上齊聚一堂,河南墜子代表性傳承人陳勝利帶著5歲多的小孫女共同表演了作品《土地爺過年》;來自開封市文化藝術研究中心的李愛紅與胡酒是一對母子檔,他們默契十足表演了歌頌鄉村振興主題的作品《回門兒》;來自河南歌舞演藝集團的韓亮帶著六位年輕的墜子演員共同登臺,氣勢渾厚的演繹了勸人謙讓、大度容人的《吃虧是福》。
作品《土地爺過年》
人才的培養是曲藝發展的核心,除了傳統師徒制的“傳幫帶”以外,要充分利用藝術高校、曲藝培訓基地、創演基地等專業平臺,匯聚曲藝師資力量,為發掘曲藝新人、創研曲藝作品提供場地和空間。同時,還要重視理論研究和評論隊伍的建設,讓更多的媒體人員和曲藝評論人員深入舞臺一線,將評論與曲藝創作、演出緊密結合,為曲藝的傳承發展提供堅實的學術支持和傳播支撐。
發展——強創作、重傳播
參加展演的23個節目是中國曲協在各地報送的眾多河南墜子作品中,精心遴選的上乘之作,代表了近年來河南墜子創作發展的豐碩成果。但是在個別作品里,依然存在著文本創作薄弱、表演與說唱不能統一、服化道審美有待進一步提高等問題,這也為新時代的曲藝創作人員們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送歡笑慰問演出
要深入基層、扎根人民抓創作,在傳承曲藝地域性、傳統型、文化性的基礎上,提高文本的鑒賞能力和創作能力;要持續學習、創新思路抓表演,不但要在深入的理論與技法學習中充分實踐,更要經得起專家老師的糾錯和觀眾的檢驗;要緊隨時代、依靠媒體抓傳播,發揮網絡媒體資源和直播平臺的線上優勢,拓展曲藝作品的傳播空間和傳播人群,通過提高曲藝作品的觀賞性和藝術性,增加觀眾對曲藝的接受意愿,促進曲藝藝術在新媒介生態下高質量傳播。
回望河南墜子發展的悠久歷程,無數曲藝人始終堅持守正創新,與人民同向同行,與時代同頻共振。在廣大曲藝工作者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藝工作的重要論述精神的新征程上,投身河南墜子傳承與發展的曲藝人們,也必將為人民創作出更多有筋骨、有力量、有溫度、有高度的優秀曲藝作品,不斷開拓河南墜子說唱時代主旋律的新篇章。
(文字:李朕贇,圖片:王利民,編輯:王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