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粵春在河南大學精彩闡釋“第二個結合與新時代文藝工作”
9月11日,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兼秘書長、中國文聯文藝評論中心主任徐粵春蒞臨河南大學,并做了題為“第二個結合與新時代文藝工作”的學術報告,主題鮮明,深入淺出,既有政治高度,思想深度,又有理論溫度,實踐厚度,贏得陣陣掌聲,與會人員受益良多。
徐粵春從四個維度對講座內容進行了主題講述:一、正確理解和把握提出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重大意義;二、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是又一次思想解放;三、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文藝路徑;四、新時代文藝的主要特征。
關于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重大意義,徐粵春提出了如下認識:首先,提出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鮮明彰顯了我們黨高度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覺,全面深化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規律性認識;其次,提出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準確描繪了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坐標和文化形態,鄭重宣誓了新時代文化發展戰略的價值追求;再次,提出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科學揭示了中華文明永續發展的堅實根基和不竭動力,全面拓展了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文化空間;復次,提出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充分展現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歷史擔當和世界意義,大大豐富了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的方法路徑。
徐粵春從思想解放的角度深入闡述了“第二個結合”的重要認識意義。他認為,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相結合是新時代的思想解放,這次思想解放是繼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前三次思想解放之后的又一次思想解放,他稱之為“第四次思想解放”。他解釋說,第四次思想解放沖破了姓“馬”還是姓“中”的分割思維,進一步總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規律性認識。
關于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文藝路徑,徐粵春認為主要有四條:第一是思想內容上的結合,第二是文藝工作方法上的結合,第三是文藝創作路徑上的結合,第四是在文藝評價標準上的結合。關于思想內容的結合,他認為在結合中應密切關注思想內核中的“人民性”要素,時刻注意以人民為中心透視文藝價值,廓清“為藝術而藝術”等創作誤區;關于工作方法上的結合,他認為一是要注意繼承與創新的辯證統一,二是要注意內容與形式的辯證統一,三是要注意民族自信與世界眼光的辯證統一。關于文藝創作路徑上的結合,他認為應當注意以下因素:一是現實主義的精神維度,二是現實主義的時代維度,三是現實主義的藝術典型維度。關于文藝評價標準上的結合,徐粵春強調,一定要注意突出文藝評論的重要性,二要是增強文藝評論的針對性,三是要提升文藝評論的組織性。
徐粵春認為,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文藝發生了一系列的質變,產生了以下五個方面的特征:高揚人民性,彰顯中國精神,文化自信自立,增強精神力量和開放包容。
講座結束后,徐粵春與在場的專家和學者進行了互動交流,妙語解答提問,現場氣氛熱烈。
河南省文聯黨組書記方啟雄,河南大學黨委副書記、副校長譚貞,河南大學黨委宣傳部長楊萌芽,河南評協主席孫先科,河南評協副主席、河南大學音樂學院院長王思琦,河南省文藝學研究中心主任張清民,中國評協理事、河南評協駐會負責人趙慎珠,河南大學美術學院副院長馬利霞以及河南大學美術學院、音樂學院、文學院等文科學院的師生300多人在現場聆聽講座。
講座由中國評協理事、河南評協副主席、河南大學美術學院院長席衛權主持。
本次講座是河南省文藝評論家協會主辦“繁榮河南文藝評論”專題中的重要講座,由河南大學美術學院承辦,旨在推進河南文藝創作與評論的高質量發展,更好引導河南文藝評論骨干投身創作與批評實踐。
當天,徐粵春一行先后到河南大學校史館、檔案館、百年講堂進行調研。
(省評協供稿,王寧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