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文聯赴洛陽、三門峽考察調研
發布時間:2020-11-26 來源:河南文藝網 人氣:3117
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和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深入挖掘黃河文化蘊含的時代價值,講好黃河故事,11月13日至15日,黨組成員、副主席王朝紀帶領省文聯調研組赴洛陽、三門峽等地考察調研。

13日上午,王朝紀一行來到洛陽偃師考察調研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該館依托二里頭遺址而建,匯集了二里頭遺址自1959年發現以來考古發掘研究成果的精華,目前設置五個基本陳列展廳,包括“第一王朝”“赫赫夏都”和“世紀探索”三部分,系統展示了夏代歷史、二里頭遺址考古成果、夏文化探索歷程、夏商周斷代工程和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的研究成果。在參觀過程中,大家深切感受到被譽為“最早的中國”的二里頭遺址,對研究華夏文明的淵源、國家的興起、城市的起源、王都建設、王宮定制等重大問題都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同時,該館作為展示文化遺存近4000年的華夏第一王都的公共平臺,無論是整體造型設計、建筑材質選用,還是陳列物品的構思布局,尤其是充分運用現代科技進行立體化、全方位、體驗式的歷史場景還原,使得館存文物展現出更加強烈的藝術生命力、吸引力和感染力。大家表示,這對于更好傳承黃河文化、傳播河洛文明、推動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13日下午,王朝紀一行到洛陽新安縣千唐志齋博物館和張鈁故居參觀調研。千唐志齋博物館是辛亥革命元老張鈁先生所建,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二級博物館、中國唯一的墓志銘博物館,以珍藏唐及歷代墓志石刻一千四百余件而聞名于世,是研究唐代三百年文治武功和書法藝術的史料寶庫,因其豐富的內涵被譽為“石刻唐書”、“唐書法演變史”等。調研組一行參觀了館存的石刻作品,被墓志銘上展現的歷代書法篆刻藝術尤其是唐楷藝術深深折服,感受到了石刻上記錄的人物生平所折射出來的厚重人文歷史和社會百態。在參觀張鈁故居時,大家詳細了解張鈁先生的革命人生和民國建筑的布局造型,觀看了在張鈁先生故居內舉辦的千唐志齋《隋唐楷書百志》當代書法名家學術題跋展。大家對千唐志齋博物館結合自身實際,舉辦書法藝術展覽,宣傳弘揚黃河文化、中原文化的有力舉措給予高度評價。
13日晚,調研組來到新安縣職教中心體育館參觀了中國書法年展暨全國楷書名家邀請展和全國楷書作品展,該展展出500余幅全國各地的名家書法作品。大家紛紛表示,新安縣能夠充分發揮自身在傳承書法藝術上的獨特優勢,舉辦全國大型書法展覽,對提升河南書法藝術在全國的影響意義重大。

14日上午,王朝紀一行赴新安縣華洋生態科技園調研黃河生態文明建設,觀看了華洋生態科技園成就展和建設歷史視頻短片,實地調研了華洋生態科技園的建設成就。華洋生態科技園是交通運輸部水運科學研究院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洛陽市保護母親河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2003年以來,為響應“保護母親河,再造祖國秀美山川”的號召,華洋生態科技園的干部職工,帶領附近村民,發揚愚公移山精神,不畏艱險、迎難而上,通過17年堅持不懈的努力,將黃河岸邊一個地質條件極其惡劣的荒山變成了四季常綠、四季有花、花果飄香的世外桃源。在保護改善沿黃生態的同時,通過勞務用工等形式,積極帶動當地百姓實現脫貧致富,助力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隨后,王朝紀一行來到黃河河畔的荒坡古渡考察調研,了解到這里曾是當年陳謝兵團強渡黃河、挺進中原的一處重要渡口,大家發自內心感慨:在當年極其險惡的自然條件下,人民解放軍克服困難、不懼犧牲、英勇戰斗、奪取勝利,這種大無畏的革命精神和革命斗志值得我們永遠學習。調研組一行在渡口附近的黨建教育點重溫了入黨誓詞。

虢國文化是早期黃河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強對虢國文化的深入挖掘、宣傳推介,對于保護好、傳承好、弘揚好黃河文化具有重要意義。14日下午,王朝紀一行赴三門峽虢國博物館參觀調研。虢國博物館是依托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虢國墓地遺址建立的一座集文物陳列、遺址展示、園林景觀為一體的專題性遺址博物館,虢國墓地則是我國迄今為止發現的唯一一處規模宏大、等級齊全、排列有序、保存完好的西周、春秋時期大型邦國公墓,對于了解當時的政治文化和社會禮儀,具有重要的歷史、科學、藝術價值。看到館中陳列的中華第一劍——玉柄銅芯鐵劍、人龍合紋玉璋、六璜聯珠組玉佩等珍貴文物時,大家駐足觀賞、不時討論,感嘆西周時期先人的智慧和生產技術以及審美藝術的先進。
15日上午,調研組到三門峽市天鵝湖城市濕地公園、黃河大壩、陜州地坑院民俗文化園進行參觀學習。在天鵝湖城市濕地公園內,大家看到了成千上萬前來棲息越冬的白天鵝,形成了一幅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靚麗畫面。大家通過調研了解到,三門峽市多年以來立足生態文明建設、著力優化城市環境,結合當地實際、采取多種措施,在陜州故城遺址及青龍、蒼龍兩條澗河治理改造的基礎上,逐步建設形成了當前以青龍湖、蒼龍湖、周公島、召公島為主體的占地上萬畝的濕地公園,為市民和游客提供了一處融生態、文化和人文地理于一體的觀光休閑勝地。被譽為“萬里黃河第一壩”的黃河大壩是新中國成立后我國在黃河上興建的第一座大型水利樞紐工程,大壩的建成結束了黃河三年兩決口的局面,使兩岸人民得以安居樂業。在實地參觀大壩的過程中,調研組了解到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極端困難的條件下,黨帶領人民群眾克服種種困難,發揚艱苦奮斗精神,踏實苦干、久久為功,通過大壩的修建,終于將奔騰而來、水害頻繁的黃河變成造福人民的幸福河。大家紛紛表示,將認真學習、傳承弘揚這種戰天斗地、改造自然、造福人民的偉大精神,將其轉化成為做好日常工作、助推文藝事業的精神動力。地坑院作為一種古老而神奇的民居樣式,蘊藏著豐富的文化內涵,是全國乃至世界唯一的地下古民居建筑,也是我國特有的四大古民居建筑之一,被稱贊為“地平線下古村落,民居史上活化石”。調研組在參觀陜州地坑院民俗文化園時,真切感受到三門峽市把陜州地坑院變成了可游覽、可觸摸、可體驗的旅游產品,既讓地坑院得到了傳承保護和開發利用,又讓觀眾感受到了千年村落的奇特樸真;特別是園中展示的地坑院營造技藝、陜州剪紙、捶草印花、農耕文化等十余種傳統民俗表演與非遺展示,真正做到了在傳承歷史中不斷挖掘創新,讓傳統民間文化藝術煥發新的生機和活力。
此次考察調研大家收獲很大,進一步加深了對黃河文化內涵的理解,增強了文化自信。大家紛紛表示,將認真落實好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的重要指示精神,結合各自崗位職責,創新工作,為推動黃河文化傳承弘揚貢獻智慧力量。
(撰稿:胡善鋒 王寧 李國順,編輯:王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