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訊 | “村歌嘹亮”全國集中展演閉幕 河南省文聯榮獲“最佳組織”單位
9月21日晚,由中國文藝志愿者協會、中共內蒙古自治區委員會宣傳部主辦的“強基工程”文藝助力基層精神文明建設行動——“村歌嘹亮”主題活動2024全國集中展演閉幕式,在內蒙古鄂爾多斯市伊金霍洛旗舉行。來自河南的三支合唱隊榮獲“幸福好聲音”稱號,河南省文聯榮獲“最佳組織”單位稱號。
【一】河南三支隊伍榮獲“幸福好聲音”稱號
此次展演活動為期三天,包括開幕式、三場展演和一場優秀節目匯報演出。全國30個省(區、市)選派了55支優秀隊伍,1000余名村歌愛好者參加,展示了55支廣為流傳的曲目和原創村歌作品。在參加省份數量、參演群眾數量及展演規模上,均開創了文藝志愿服務活動的歷史新高。
在展演過程中,各代表隊以“村味兒”十足的風格特點,既展現出各具地域特色的鄉村文化“特寫”,又濃縮著鄉村振興的“大全景”。 在19日下午的舉行的第一場展演中,來自河南省的新鄉市明珠社區樹蕙合唱團、信陽市浉河區譚家河鄉土門村歌舞隊、焦作市云臺山鎮岸上小鎮村“云臺之聲”演唱隊悉數亮相,他們分別帶來了歌曲《我們的生活充滿陽光》、原創歌曲《土門不土》以及歌曲《滿城煙花》,獲得了觀眾的好評。
在21日晚舉行的閉幕式上,有關領導為展演隊伍頒發了一系列榮譽。其中,來自河南省的三支隊伍榮獲“幸福好聲音”稱號。河南省文聯同北京市文聯、河北省文聯、內蒙古文聯等十家單位榮獲“最佳組織”單位。
【二】河南原創村歌《土門不土》受邀匯演
晚上7時,隨著開場舞蹈《馬鈴搖響幸福歌》的舞起,歡快的節奏瞬間點燃全場熱情,舞者們身著絢麗的服飾,用優美的舞姿訴說著幸福的故事。情景劇表演《村村歌嘹亮》,生動地演繹著鄉村的故事,嘹亮的村歌仿佛帶著我們穿越時空,走進了充滿生機與活力的鄉村大地。
由各省代表隊帶來的歌舞串燒《村歌村舞》精彩上演,讓觀眾在歌曲和舞蹈中感受江南北國農村的風貌。其中,來自河南代表隊的信陽市浉河區譚家河鄉土門村歌舞隊,呈現了原創村歌《土門不土》,這也是他們在此次全國集中展演舞臺上的第二次精彩亮相。
閉幕式演出現場,《中國范兒》激昂豪邁,《再唱小白楊》訴說忠誠奉獻,童聲合唱團的《月亮舞臺》猶如天籟,《國家》傾訴熱愛與眷戀,詩朗誦《幸福的村歌大家唱》充滿希望,《走過劍門關》帶大家感受古老關隘的雄偉與傳奇,《納林陶亥好地方》旋律悠揚,鄂爾多斯民歌《阿黑圖》充滿民族風情,融合節目《萬馬奔騰》氣勢磅礴,《到人民中去》《親愛的中國》抒發無限深情。
值得一提的是,佟鐵鑫、李丹陽、姜鐵紅、張秋歌、張光北等文藝名家以文藝志愿者的身份參與了匯報演出。
【三】河南舉辦集中展演開了先例全國唯一
在此次展演活動中,全國共有10家省級文聯榮獲“最佳組織”單位稱號,河南省文聯榜上有名。
“能夠獲得’最佳組織’單位這一稱號,這是主辦方對我們工作的肯定,也是對我們的鼓勵和鞭策。”河南省文聯有關負責人表示,活動啟動以來,河南省文聯高度重視,共組織60余支鄉村合唱隊參與村歌演唱,200余名藝術家參與培訓,引導廣大基層群眾用歌聲唱響新時代,不斷夯實基層精神文明建設基礎,涌現出很多優秀的鄉村演唱隊和原創村歌作品。
尤其值得一提的事,今年9月12日晚,河南省經過推薦、選拔,共有11支具有地方特色的村歌演唱隊脫穎而出,匯聚信陽參加2024河南省“村歌嘹亮”集中展演。據悉,省級文聯舉辦“村歌嘹亮”集中展演的,河南省開了先例,更是全國唯一。
在省文聯的統籌領導下,經過全省各級文聯持續努力,如今“村歌嘹亮”已經在全省唱響,一首首承載著村史、村情、村風的原創村歌,唱響了樂民、富民、潤民的鄉村振興之路,繪就了接地氣、有成效、動人心的鄉村振興圖景。
【四】河南一定會取長補短讓村歌永遠嘹亮
河南省文藝志愿者協會負責人表示,河南三支隊伍帶著村歌能夠來到內蒙古,與全國各地的優秀村歌作品匯聚,這既是對河南省扎實推進“強基工程”的肯定,更為今后進一步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團結凝聚廣大文藝工作者創作推出更多接地氣、傳得開、留得下的優秀作品,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重要遵循。
而河南省的三支參賽隊伍領隊均表示,此次帶領村歌愛好者來到祖國北疆內蒙古,是一次絕佳的交流和學習機會。通過展演,看到了自己的長處,更看到了自己的不足,雖然有壓力但更多的是動力,一定會取長補短,讓村歌永遠嘹亮。
此次展演活動,不僅展示了鄉村的美麗以及人們的美好幸福生活,傳遞了對未來的愿景。同時,對于推動文化與旅游的融合發展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它以嘹亮的村歌為媒介,將鄉村的自然風光、人文風情展現在世人面前,吸引著眾多游客走進鄉村,感受那份獨特的寧靜與美好。
從開場的激情澎湃到落幕的余韻悠長,這場藝術盛宴不僅帶給人們視覺與聽覺的享受,更在人們心中留下了深深的感動,激勵著大家繼續為鄉村文化的繁榮發展而努力,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力量。
來源 | 省文藝志愿者協會
編輯 | 金 哲
初審 | 肖一帆
復審 | 西振巖
終審 | 胡善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