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動態 | 江河文明的對話 南風北韻的交融——第二屆長江文藝論壇完美收官
發布時間:2024-09-02 來源:河南文藝網 人氣:1641

第二屆長江文藝論壇現場
聚焦時代發展,共話江河文明。以“長江文藝傳承發展與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為主題的第二屆長江文藝論壇,于9月1日在湖北武漢閉幕。論壇由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指導,湖北省文聯、華中科技大學主辦,湖北省文藝評論家協會、河南省文藝評論家協會、武漢音樂學院等承辦。本次論壇首次設立分會場,分會場由河南省文聯在鄭州大學文學院舉辦,以“長江與黃河”的對話等形式推動江河文明的融合交流,共同構建江河文明和諧共生的美好圖景。河南19位來自理論研究、文藝評論、文化教育等領域的專家齊聚一堂,就“江河文化與中華民族共同體建構”“傳承江河文明 書寫新時代文藝創作萬千氣象”“長江和黃河文明視域下的故鄉書寫”等話題展開精彩討論。黃河文化和長江文化同為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有著深層的結構聯系。兩種文化的交融互鑒,既是文化自身發展的需求,也是當代文藝創新的需求。保護傳承江河文藝,推進文明互鑒,建構中國文藝話語,成為長江和黃河流域文藝工作者的共識。
方啟雄出席開幕式并致辭
河南省文聯黨組書記方啟雄在武漢主會場開幕式上致辭。他指出:“河南省作為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與長江文化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從古老的黃河文明到兼容并蓄的中原文化,河南人民始終在傳承與創新中不斷探索,為中華文化的繁榮發展貢獻著智慧和力量。”他表示,河南省文聯將以此為契機,進一步加強與長江流域各省市文聯的交流合作,共同挖掘長江文化的豐富資源,推動文藝創作與評論的繁榮發展。
張清民在主論壇作主旨發言
河南大學文學院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張清民,以《江河文化與中華民族共同體建構》為題,在主會場作主旨發言。張清民表示,長江文化與黃河文化是世界文化的杰出代表,同為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和文化主脈,以氣勢磅礴的自然畫卷與燦爛的人文景觀奠定了中國文學的審美取向,形成了兩種形態的文學風格,造就了中華文化千年文脈。兩種文化同源異構,在發展中互補交融,成就了江河文藝,加強了中華民族的文化認同,為中華民族共同體提供了支撐,并奠定了中華文化多元一體基調。
趙慎珠在平行論壇發言
河南省文藝評論家協會駐會副主席趙慎珠在主會場平行論壇發言。她以《江河共舞:以新的文化使命推進黃河文化長江文化交融創新》為題,從理論溯源、交融互鑒、時代為鏡三個角度,介紹了河南厚重的文化底蘊和近年來在推動江河文化交融創新上的成果。她說,讓技術有思想、視覺有靈魂,成為新時代傳承長江文化、黃河文化的共識,新時代的文藝創新讓“江河同心”的文脈流轉有了更“潮”的打開方式,“長江故事”“黃河故事”叫響全國。她呼吁新時代的文藝工作者以海納百川的胸懷汲取長江文明、黃河文明營養,更好在民心相通、互學互鑒中實現美人之美、美美與共。中華文明根植于黃河和長江流域,以其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平性而源遠流長,在兼收并蓄之中不斷發展繁榮。中原文化是黃河文化核心主干、基本支撐和集中體現,蘊含著黃河文明的內容精髓和思想精華。通過中原文化的發展歷程,我們也能看到其對外來文化的包容促進和提煉升華。
第二屆長江文藝論壇河南分會場現場
河南省文聯原黨組書記、河南省文藝評論家協會第二屆主席團主席王守國說,文化的交流與融合既是中華文化最本質的特點,也是最根本的優點。只有不斷交流、融合,多種多樣的文化才能不斷發展、完善、成熟。從重瓣花朵、滿天星斗到多元一體,中華文明有個非常重要的基因就是交融。習近平總書記用“五個突出特性”為中華文明精準畫像,五個特性的核心就是中和文化。他以嵩山文化為例,闡述了嵩山文化中儒、道、釋的文化融合。他認為,中原文化的繁榮離不開獨特的地理位置和文化傳承,離不開天地之中、大河之間的融合。中原文化作為黃河文化的主流和主干,對中華文化最杰出的貢獻之一就是對中和文化的提煉和升華。“放眼全球,想要建立文明的共同體,其核心就在于包容,不同文化之間取長補短、互鑒共榮、融合發展,才能達到費孝通先生所說的‘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王守國的發言引出了黃河文明的包容性以及文化傳承的關鍵問題。這種包容性不僅適用于對國內其他文化的吸收,也適用于對外國文化的借鑒融合。河南日報社三門峽分社社長青青通過禪宗在長江和黃河領域的流變,講述了達摩如何將外來文化化繁為簡并和中國人的農耕、飲茶生活相結合,以農禪并重的形式融入中國本土文化。她認為,正是黃河文化的包容,才讓外來文化在中原開枝散葉并和本土文化相輔相成、共同發展,其在受到江河文化影響的同時,也在潛移默化中豐富著中國人的日常生活。類似的例子在江河文明史上還有很多。鄭州大學文學院教授梅啟波從地理、政治、文化角度,講述了杜甫詩歌從?河到?江的空間繪圖,并進一步引申出這些作品的跨地域特點。鄭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教授、鄭州大學文化產業研究中心副主任褚金勇從雙重視野和地理敘事的角度,講述了抗戰時期文藝工作者從黃河到長江流亡的文學記憶和風物感知,分析了地域文化空間轉移和流動所形成的不同的文化中心和文化過程,從而引出江河文化在交匯過程中產生的超越地理視野的文化生命脈絡和文化景觀。多位專家的發言融匯了江河文化繁榮發展的支流,展現了在包容開放中逐漸壯大的華夏根脈。長江滋養土地生靈,黃河見證中華文明,江河文化造就了許多膾炙人口的文藝作品。江河不僅是大自然的杰作,更是中華文明的精神象征,承載著豐富的物質文明成果,蘊含著深邃的文化內涵和深厚的人文精神。“長江文化和黃河文化是中華文明最具代表性和影響力的主體文化,雖然在發展時序、審美特點和文化形態上存在差異,但在長達數千年的中華文化發展過程中,它們既相互沖撞、相互對抗,又相互滲透、互為補充,是兩支平行發展、并駕齊驅的文化系統。”河南省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河南省直文聯副主席張良分析了江河文化的內涵價值,但同時也提出了傳統文化在當代所遭遇的新挑戰。他認為,在新時代背景下,文藝創作面臨著傳承與創新的雙重任務,文藝創作者要深入挖掘江河文明中的優秀傳統文化元素,結合現代審美和藝術手法,緊跟時代步伐,關注社會現實和人民生活的變化,在傳承與創新中找到平衡點,創作出既有文化底蘊、地方特色又有時代感的文藝作品。對于當下如何看待和研究江河文化的問題,鄭州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教授、河南省文化產業智庫專家汪振軍闡述了黃河流域二十四節氣的時間發現、人文意蘊、保護傳承。他說,二十四節氣不僅是自然的節氣,也是人文的節氣,包含了大道歸一、天地乾坤、陰陽五行等傳統文化元素,體現了天、地、人之關系,特別是人與自然的關系,“道法自然”的哲學觀,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世界觀,順應自然變化的人生觀,物我相照的審美觀,是多元文化融會貫通的成果。而當下許多人對非遺的研究缺少當代科學和人文精神的闡述,有著文化視野狹窄和地域中心主義膨脹的現象,這些在研究江河文化時都值得我們注意。汪振軍指出的現象引發人們的思考,但同時,國內文藝界對江河文化的交融創新也有許多令人印象深刻的成果,這些成果在文學領域有著較為集中的體現。河南省文藝評論家協會主席、河南大學文學院教授孫先科從豫籍作家宗璞文學研究的幾個可能維度談起,分家族、閱讀史、教育史等幾個方面分析,闡述了地處南陽盆地受到長江領域和黃河流域地理、經濟、文化影響的馮氏家族的家學淵源,指出了宗璞的文學成就是南北地域文化、傳統儒家文化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同時拋出了地域文化和傳統文化的關系,南陽作家群與周口作家群的比較看長江文化的影響等話題,引起了學者的濃厚興趣。河南省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秦俑根據自己的觀察與研究,探討了南北文學創作的差異及其背后的原因。天水師范學院副教授孔會俠以文學的記錄功能為核心,講述了中原鄉土文學的寫實性和先鋒性,探討了中原文化對鄉土文學的影響,認為本土和外來文化的融合是河南鄉土文學成為中國鄉土文學高峰的關鍵。鄭州大學黨委巡察組巡察專員趙煒以於可訓和喬葉的小說為例,分析了長江和黃河文明視域下的故鄉書寫。中原工學院外國語學院副院長柴高潔聚焦馬新朝的《幻河》,解讀了中國新詩?河書寫的自然神性……這些例子無不體現了江河文化對文藝創作的滋養孕育,更體現了文藝創作對江河文化的反哺。南北的地域差異造就了風格相異的江河文化,而正是這種差異和文化自身的中和之美,讓江河文化呈現出百花齊放的局面。鄭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黨委書記陳曉偉緊扣當今熱點話題,結合《黑神話:悟空》《大圣歸來》等成功案例,探討了數智時代優秀傳統文化視聽創新研究的理論視角、現狀和著力點,引申出當下的文藝工作者應該如何通過新技術來弘揚包括江河文化在內的中華文化。此外,鄭州大學文學院教授辛雅敏、羅家湘、賀玉高、劉宏志等也從各自的領域出發進行了精彩發言。
河南分會場嘉賓合影
鄭州大學文學院黨委副書記、副院長,河南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李勇主持河南分論壇,并向主會場作分論壇報告。他認為,各位專家對長江與黃河兩種文化的闡釋讓人耳目一新、印象深刻。總結來看,分論壇研討有三個特點。一是具有開闊的文化比較意識,不管是聚焦長江、黃河文明所孕育的地域文化特性,還是聚焦兩種文化的交融,都體現出開闊的文化比較視野。二是強烈的時代感,不少專家的發言緊密結合時代現實,融合新理念、新方法,談出了新觀點。三是高度的專業意識,體現出專家們有不同的專業背景和知識素養。分論壇最后,孫先科做了精彩點評。他認為,這是一次有質量、有分量的學術研討和成果分享,挖掘并弘揚了兩大流域豐富的文化遺產,促進了文化多樣性的發展,加強了區域間的文化合作與交流,讓江河文明的光芒照亮人類共同發展的道路。不少發言相當精彩,頗具啟發意義,相信經過進一步總結梳理后,對中原文藝界以及江河文化交流將產生重要價值,開啟長江黃河領域文化藝術繁榮發展與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