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知名作家看河南:驚艷!沒看夠,要用妙筆為河南代言
發布時間:2017-10-11 來源:河南文藝網 人氣:3252

采風團在洛陽
開封古城是有靈魂的,生活在這里的人好幸福
湖北省作協副主席、《芳草》雜志主編、茅盾文學獎獲得者劉醒龍與開封頗有淵源。
“1977年、2007年我先后兩次來過開封,這次是第三次。”劉醒龍說,1977年他還在一家工廠工作,來開封推銷產品,“滿城煤煙味兒”是他唯一的記憶。時隔30年后的2007年,他參加中國作家走軍營活動再次來到開封,開封已經展現了一個嶄新的模樣。
10年之后的今天再次來到開封,劉醒龍感慨,他已經不認識開封了。“開封對于古城墻等歷史文物的保護,在歷史文化的發掘上下足了功夫,尤其是新城建設,短短十多年,天翻地覆的變化,印象太深刻了。”
一路走來,河南的自然景觀、歷史文化讓吉林省作協副主席金仁順贊嘆不已。
“焦作云臺山的自然景觀,讓我深受震撼。而開封老城保護得非常好,開封新城則充滿生機和活力,老和舊結合的非常完美。”金仁順說,從遙遠的東北來到中原大地,這種塵封的感覺一下子被打開,非常驚喜。她還羨慕地說,開封古城是有靈魂的,生活在這里的人好幸福。
魯敏是江蘇省作協副主席,來自古都南京。
“南京屬于比較柔美的江南文化,而中原氣象非常開闊,古老的文化在不同地域有著完全不同的呈現,城市面貌和古典氣韻結合得非常好。”魯敏說,河南在景點的開發上,非常有創意,像清明上河園,用現代的手法復原了當年的社會生活,尤其是實景演出《大宋·東京夢華》非常棒,值得南京學習。
河南十分注重歷史文化的挖掘,并從中汲取前進的動力
魯迅文學院常務副院長邱華棟這樣形容自己的人生,“根在河南,生在新疆,學在武漢,成在北京”。
原來,邱華棟祖籍南陽西峽,雖然出生在新疆,但童年是在南陽西峽老家度過的,伏牛山的山山水水銘刻在記憶深處。因此,此次回到河南,他比其他作家多了一層親切感。
“從秦漢、隋唐再到北宋,河南是中國歷史文化的核心地帶,換句話說,中國最基本的文化歷史都在河南。”邱華棟說,這些年,河南十分注重歷史文化的挖掘,十分注重從歷史文化中汲取前進的動力,從而也帶動了旅游的發展,將一個古老而現代的河南展示給世人,一個新河南正逐漸走向世界。
邱華棟說,河南老一代作家李準、姚雪垠等等以及劉震云、周大新、劉慶邦、李佩甫等,實力雄厚,而年輕一代還沒有成群,希望大家一起努力,再創輝煌。
天津市作協副主席龍一是《潛伏》的作者,前幾年,同名電視劇異常火爆。這次來河南采風,大家笑稱“這回潛伏到中原了”。
其實,早在20年前,龍一就都被河南深厚的歷史文化所吸引。當時,他懷揣著濃厚的興趣,參觀了河南博物院、洛陽新安千唐志齋、洛陽古墓博物館、南陽漢畫像館。
在龍一看來,河南的歷史文化太豐富了,這些資源如何變成旅游產品,是一門非常大的學問,河南雖然做出了有益的嘗試,但還有非常大的潛力。
“像古城開封,在北宋時期,這里可是中國乃至世界最時尚的地方,希望開封加大力度發展文化,前途無量。”而在具體工作中,龍一建議做到三點:不能自傲,不能自卑,要走正路。
這是一份對河南山水的獨特體驗,要書寫心中的河南
實地感受了云臺山的秀美山水,作為河南的鄰居,河北省作協副主席大解有點“委屈”地說:太行山世界聞名,太行山的大部分在河北,但最好的、最精華的、最雄奇的部分都在河南。由此可見,河南在山水旅游方面,確實下了大功夫。
對于大解來說,開封是一個既熟悉又陌生的城市。“十幾年前我就來過開封,這次是第三次來,每一次的變化都非常明顯。變化有多大?很多地方我認不出來了。尤其是開封西湖周邊,太震撼了,城市規劃很大氣。”
大解表示,回去后,要為河南創作一首詩歌,表達他對河南的贊美。
而遼寧省作協副主席孫慧芬也表示,“我也為河南寫篇文章,因為我的心在這里”。
“收獲很大。“浙江省散文學會會長陸春祥如是表達自己的感受。他說,中原大地這么秀麗,出乎他的想象。除了秀麗,還有文化,像焦作云臺山,又是竹林七賢的隱居地。看了他們留下來的遺跡,感慨萬千。
陸春祥說,這幾年他一直在寫兩宋筆記,身居杭州的他,經常想象開封和杭州的聯系。“登上開封古城墻、參觀開封府和清明上河園,欣賞《大宋·東京夢華》,就自然而然地將兩者聯系起來。“這是一份對河南山水的獨特體驗,我會書寫我心中的河南。”
山西省作協副主席王祥夫用“走進歷史畫卷,步入歷史的教科書”表達自己的切身感受。他說,河南、山西是友好鄰居,希望兩地加強人文交流,共同發展。
不能用這么短的時間來看河南,要深度走進河南才行
葛水平也是山西省作協副主席,她說,河南、山西就像是親兄弟,地域文化、民間文化息息相通。因此,來到河南非常親切,尤其是到了龍門石窟,覺得山西、河南的聯系太緊密了。
“北魏的都城從平城(大同)遷到洛陽,大同有云岡石窟,洛陽有龍門石窟,聯系非常緊密。
“此前,我來過洛陽欣賞牡丹,聽了很多武則天的傳說,一直沒有觸動我內心深處的某個敏感點。而此次到了龍門石窟,看了那個時代的匠人塑造的這些栩栩如生的藝術形象,讓我感慨萬千。這些匠人內心深處對藝術的熱愛,對藝術的追求,對于今天的我們來說都有獨到的借鑒。“葛水平說,這是中原文化最了不得的地方,是歷史對河南的貢獻,也是河南對歷史的貢獻,這是這座城市的魂魄和根脈,一定要用心守護,用心呵護。
廣東省作協副主席魏微不是第一次來河南,但焦作、開封、鄭州、洛陽這個線路是第一次走。她最大的感覺就是“特別棒“,尤其是開封和洛陽,都是古城,非常有味道,此次終于一睹龍門石窟的迷人風采,非常震撼。
“河南真是個好地方,中原文化名不虛傳。”魏微遺憾地說,此次采風的行程太短了,如果能多住上三五天,再感受一下市民生活就更好了。
江蘇省作協副主席葉彌是第一次來河南,讓她驚喜的是,開封古城也很有江南味兒,很了不起,非常驚喜。“尤其是鄭汴一體化之后,經濟的發展也推動了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河南的正確決策深得民心。只可惜,這次時間太短,沒有能夠深入了解。”
“全國人都知道,河南歷史文化厚重,而我是第一次來,這種興奮一直持續著。這次采風時間太短,我只是被震撼了一下,或者說,我先來表示一下敬意。”《西南軍事文學》雜志社主編裘山山說,不能用這么短的時間來看河南,要深度走進河南才行。有機會,她會再來。
黑龍江省作協副主席、省文學院院長李琦,甘肅省文聯副主席、省作協副主席娜夜,廣西作家陶麗群等人也表示,有機會一定會再來河南,更多的認識河南、了解河南,用手中的筆描繪河南,為河南代言。
(省作家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