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秀之

武秀之,女,1932年3月出生,1949年6月參加工作。中國著名的音樂教育家,原中國民族聲樂協會副會長,河南省音樂家協會第一、二、三屆主席團副主席,河南大學藝術學院名譽院長,CCTV全國青年歌手大獎賽評委,現任鄭州大學西亞斯國際學院歌劇系主任。作為老一輩的藝術家,武秀之教授一直走在音樂探索的前沿,她的三結合音樂教育模式,受到國內音樂界的高度評價。她的聲樂教學改革與民族歌劇專業的創立獲得了國家級優秀教學成果獎。河南省委宣傳部曾下文[豫宣文(199……
武秀之,女,1932年3月出生,1949年6月參加工作。中國著名的音樂教育家,原中國民族聲樂協會副會長,河南省音樂家協會第一、二、三屆主席團副主席,河南大學藝術學院名譽院長,CCTV全國青年歌手大獎賽評委,現任鄭州大學西亞斯國際學院歌劇系主任。
作為老一輩的藝術家,武秀之教授一直走在音樂探索的前沿,她的“三結合”音樂教育模式,受到國內音樂界的高度評價。她的“聲樂教學改革與民族歌劇專業的創立”獲得了“國家級優秀教學成果獎”。河南省委宣傳部曾下文[豫宣文(1998)21號],把武秀之教授的教學成果確定為我省 “中國聲樂學派”的創建和發展做出的重要貢獻,把她的成果確定為“河南省文化戰線上改革開放所取得的重要成果”;對于武秀之教授的聲樂訓練演唱方法—“假聲位置真聲唱法”,稱之為“武秀之唱法”;對她的評價為“對于豐富我國聲樂教學和聲樂演唱的形式,推動我國民族聲樂藝術事業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要求全省文化界、教育界積極采取措施,認真研究、積極支持、熱情推廣她的教學成果,大力給予支持。”
1979年第四次文代會上,武秀之受到了毛澤東的親切接見。
1986年,省有關部門批準河大增設民族歌劇專業,由武秀之主持教授“假聲位置真聲唱法”。同年,河大獲得我國唯一的民族聲樂碩士授予權。
1988年,以武秀之新唱法排演,體現歌、舞、表演一體化新教學理念的《第一百個新娘》,在省藝術節上引起強烈反響。1989年,武秀之的教學成果項目“聲樂教學改革與民族歌劇專業的創立”獲國家教委頒發的國家級優秀教學成果獎。
1997年,應文化部教育司邀請,武秀之及弟子們在中央音樂學院禮堂舉行“河南大學藝術學院三合一聲樂匯報音樂會”。
改革開放以來武秀之培養的三代弟子中的佼佼者有:小香玉,孫偉國(著名歌劇演員,空政文工團副團長),陳貞(《木蘭詩篇》主唱);陳淑敏(戲曲、音樂劇雙“梅花獎”得主),盛紅林、黃春華(戲曲名家);付虹莉,胡志華,尹曉莉(三人是最新版《中國蝴蝶》主角)等。
1998年,省委宣傳部下發《關于推動“中國聲樂學派”在我省創建工作的意見》,這是解放后河南省為音樂下發的第一個紅頭文件,明確提出要使“武秀之唱法”“這一先進文化科研成果走進課堂,走進劇場,走上文化市場”。同年,省計委幫助解決100萬元投資,武秀之開始組織創作音樂劇《中國蝴蝶》。
2008年,她的“三結合”實驗劇目大型原創音樂劇《中國蝴蝶》,作為河南省內唯一入圍首屆高校校園戲劇節的劇目,10月在上海成功演出,獲得由教育部頒發的優秀劇目獎、校園戲劇之星獎、組織獎三項大獎。
2009年武秀之主任主持申報的《“假聲位置真聲唱法”的研究與傳承》獲準立項為2009年度文化部文化藝術科學研究項目。《中國民族歌劇、音樂劇表演人才培養的研究》獲準立項為2009年度河南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