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繡

王繡,第十二屆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女畫家協會理事、河南省美術家協會顧問、洛陽市文聯副主席、洛陽博物館名譽館長、洛陽市美術家協會名譽主席。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國家一級美術師、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美術作品曾入選全國首屆中國花鳥畫展、全國第八屆美術作品展、中國當代牡丹書畫藝術大展等,多次參加全國及省級大展,并獲獎。其美術作品由國家文化部選送泰國國王行宮淡浮院陳列并收藏;并多次作為國禮贈送印度、新加坡、法國等國家元首…
詳細介紹
王繡,第十二屆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女畫家協會理事、河南省美術家協會顧問、洛陽市文聯副主席、洛陽博物館名譽館長、洛陽市美術家協會名譽主席。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國家一級美術師、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
美術作品曾入選“全國首屆中國花鳥畫展”、“全國第八屆美術作品展”、“中國當代牡丹書畫藝術大展”等,多次參加全國及省級大展,并獲獎。
其美術作品由國家文化部選送泰國國王行宮“淡浮院”陳列并收藏;并多次作為國禮贈送印度、新加坡、法國等國家元首。部分作品被故宮博物院、釣魚臺國賓館、首都新機場、中央軍委大樓、日本、韓國等博物館陳列并收藏。
出版有《洛陽漢代彩畫》、《牡丹雅韻—王繡牡丹繪畫精品》、《中國牡丹畫技法大全》、《牡丹畫教程》、《國色丹青》、《翰墨天香》、《國香》、《洛陽文物精粹》、《洛陽博物館建館四十年紀念文集》、《洛陽博物館建館50年論文集》、《洛陽博物館五十年》等畫冊。并應邀出訪國外舉辦展覽和講學。
各界評價:
畫家王繡用她女性特有的細膩與情懷,表達了東方藝術的形神雅致,她將牡丹賦予了人文精神。我喜歡她《國色濃香》那翡翠般迷人的色彩,別致清新,極具現代意識又具有東方之韻。她的藝術氣韻長存,柔情永住。
我喜歡王繡的牡丹繪畫。她的作品以墨襯色,以遠襯動,以靜襯情,形成了自己獨有的藝術風格面貌。她的作品構圖飽滿、色彩鮮艷,線條流暢,技術嫻熟,筆墨清秀。然而成就“王繡牡丹”的主要原因,我認為在于她的藝術主張和藝術態度,她對于藝術表現的審美傾向,更重要的理念在于她對自然的熱愛、強調對自然的觀察與感受,所以我在她的作品中讀到了陽光、享受到了燦爛,一種對生命的關愛和熱情,她是當今最有魅力的女畫家。
王繡是將中西藝術結合的最完美的花鳥畫家,之所以這樣認為,是因為她將繪畫的寫實與寫意給出了新的圖景,她是將雅與俗高度融合的優秀當代藝術家。
讀畫家王繡的作品讓我想起著名美術史論家萬青力先生對潘天壽藝術的研究時所論述的,王繡的繪畫是空間視覺的呈現,圖式的靜態,凝聚了藝術家對自然與生活瞬間的景象和境像的追求,通過藝術的手段抒發藝術家的感情與思想;而自然與生活及人的思想感情又是在動態中不斷變化運動的,以靜止的空間視覺形象表達宇宙萬物的律動,所以中國畫意境的終極追求是“靜”,是“靜中有動”的辯證思想。
天下文化名人都有自己的品牌,文學一本書,戲劇一出戲,繪畫名家也各有一絕;鄭板橋畫竹、金農畫梅、齊白石畫蝦、徐悲鴻畫馬、李可染畫牛、黃永玉畫荷、王繡因畫牡丹而獨步畫壇。王繡筆下的牡丹注重色調,尤其注重牡丹的整體的氣勢,色彩烈濃重,記述牡丹在春季、雨季、陽光等不同氛圍、空間、情景中的變化和種種感受。自畫牡丹第一人楊子華之后、歷代畫家都有牡丹名作傳世,邊鸞、黃荃、徐熙、徐崇嗣、王淵、錢選、沈周、惲南田,近現代有張大千、王雪濤、唐云等都以善畫牡丹著稱,不同時代的藝術家在表現這些花枝葉瓣時,造型、筆墨色調都有不同的突破。因為牡丹好看不好畫,畫牡丹不易是花鳥畫家們都明白知道的。但是在王繡筆下的牡丹可謂是當代第一,這不僅源于她生活在牡丹之都,更在于她對于牡丹之情,我稱王繡是當代中國牡丹繪畫之王后。
王繡是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河南省美協副主席。在洛陽畫界,處于執牛耳、主騷壇的地位。十幾年來,洛陽美術界整體水平提高,是有目共睹的事實,一大批中青年后備力量正以逼人的勢態闊步前進,這自然毋庸喙辯地昭示著王繡傾注的心血和她扶掖后進的成績,作為市美協主席,她的功勞當然不只局限于她本人取得的藝術成就。
我國歷代繪牡丹畫家享名固多然創新者寥寥,今王繡所寫牡丹敷色鮮艷層次透明尤為難得
中共河南省第七、八次黨代會代表
第十屆河南省政協委員和連續三屆洛陽市政協委員。
1992年被洛陽市政府授予“勞動模范”稱號
1995年被國家文化部、人事部授予“全國文化系統先進工作者”稱號、獲中國文化部貢獻獎。
同年被中共河南省委、省政府命名為“河南省優秀專家”稱號。
1995年至今 洛陽市文聯副主席
1996年參加了在北京舉辦的世界第四次婦女大會。
1998年被洛陽市授予“雙文明建設百星人物”稱號。
1999年被洛陽市婦聯授予“巾幗建功標兵”、 “三八紅旗手”稱號。
2000年被河南省人事廳、文化廳授予“全省文化系統先進工作者”稱號。
2002年被國務院批準享受政府特殊津貼的突出貢獻專家。
2006年被國家文物局授予“全國文物保護工作先進個人”稱號。
2009年2月被評為“洛陽市十大女杰”和“三八紅旗手”同年9月被全國婦聯授予“全國三八紅旗手”榮譽稱號。
2013年當選第十二屆全國人大代表。
2014年獲得首屆“洛陽市首屆德藝雙馨文藝家”稱號。
2002年-2007年河南省美協副主席
2008年-至今 河南省美術家協會顧問
1991年-2012年洛陽博物館館長
2012年 洛陽博物館終身名譽館長
1993年-2012年洛陽市美術家協會主席
2012年洛陽市美術家協會名譽主席
2013年中國女畫家協會理事
各界評價:
賞讀中國畫家王繡的作品我感到特別的親切,因為我也是將花卉作為自己藝術主題來進行創作的,盡管我是用油畫的表現方式,雖然造型與技法有不同,但是對自然、對美的感受是相通的。藝術家熱愛自然、感受自然、將自然轉化為心語和審美,是藝術的最高境界,我在藝術家王繡的作品中深深地感受到。
拿吉 馬來西亞國家美術館館長/著名畫家
畫家王繡用她女性特有的細膩與情懷,表達了東方藝術的形神雅致,她將牡丹賦予了人文精神。我喜歡她《國色濃香》那翡翠般迷人的色彩,別致清新,極具現代意識又具有東方之韻。她的藝術氣韻長存,柔情永住。
安娜里娜 瑞典東亞藝術博物館/藝術理論家
我喜歡王繡的牡丹繪畫。她的作品以墨襯色,以遠襯動,以靜襯情,形成了自己獨有的藝術風格面貌。她的作品構圖飽滿、色彩鮮艷,線條流暢,技術嫻熟,筆墨清秀。然而成就“王繡牡丹”的主要原因,我認為在于她的藝術主張和藝術態度,她對于藝術表現的審美傾向,更重要的理念在于她對自然的熱愛、強調對自然的觀察與感受,所以我在她的作品中讀到了陽光、享受到了燦爛,一種對生命的關愛和熱情,她是當今最有魅力的女畫家。
錢大禮 西冷五老之一/著名花鳥畫家
王繡是將中西藝術結合的最完美的花鳥畫家,之所以這樣認為,是因為她將繪畫的寫實與寫意給出了新的圖景,她是將雅與俗高度融合的優秀當代藝術家。
西方藝術注重視覺的實境,中國藝術注重筆墨的意境,她將這兩者完美地結合在一起,所以讀她的作品意如受之眼而游于心,澄懷忘慮,物我交融,得之于感悟,象與意統一,情與景統一,靜動交融,熱切感性,借物化境,達到了藝術的最佳境界。
莫馬 泰國王子大學教授/當代畫家
讀畫家王繡的作品讓我想起著名美術史論家萬青力先生對潘天壽藝術的研究時所論述的,王繡的繪畫是空間視覺的呈現,圖式的靜態,凝聚了藝術家對自然與生活瞬間的景象和境像的追求,通過藝術的手段抒發藝術家的感情與思想;而自然與生活及人的思想感情又是在動態中不斷變化運動的,以靜止的空間視覺形象表達宇宙萬物的律動,所以中國畫意境的終極追求是“靜”,是“靜中有動”的辯證思想。
“王繡”在她所居之城家喻戶曉,是這個城市的文化品牌,是受到普遍人們尊敬與愛戴的藝術家,畫家王繡首先是一位博物館長,是古都洛陽的文博專家,她為文博考古工作細致嚴厲,有違科學、學術的問題絲毫“不大度”,不可通融,但她為人處事非常熱情寬厚,純樸大度,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勤奮創作,她的工作室是真正意義上的工作室;處理文博日常工作兼繪畫創作,接待全國各地到訪的藝術家,所以她今天能取得這樣的成績和知名度,受到人們的尊敬與愛戴絕非偶然,和她相處過的朋友都為她的人格魅力所吸引,藝術才能與人格修養是成就真正藝術家的條件,也就是我們常人所說的“畫如其人”“德藝雙馨”這句名言。
洛奇 中國美術學院教授/當代畫家
天下文化名人都有自己的品牌,文學一本書,戲劇一出戲,繪畫名家也各有一絕;鄭板橋畫竹、金農畫梅、齊白石畫蝦、徐悲鴻畫馬、李可染畫牛、黃永玉畫荷、王繡因畫牡丹而獨步畫壇。王繡筆下的牡丹注重色調,尤其注重牡丹的整體的氣勢,色彩烈濃重,記述牡丹在春季、雨季、陽光等不同氛圍、空間、情景中的變化和種種感受。自畫牡丹第一人楊子華之后、歷代畫家都有牡丹名作傳世,邊鸞、黃荃、徐熙、徐崇嗣、王淵、錢選、沈周、惲南田,近現代有張大千、王雪濤、唐云等都以善畫牡丹著稱,不同時代的藝術家在表現這些花枝葉瓣時,造型、筆墨色調都有不同的突破。因為牡丹好看不好畫,畫牡丹不易是花鳥畫家們都明白知道的。但是在王繡筆下的牡丹可謂是當代第一,這不僅源于她生活在牡丹之都,更在于她對于牡丹之情,我稱王繡是當代中國牡丹繪畫之王后。
朱國才 原《美術報》總編/美術評論家
王繡是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河南省美協副主席。在洛陽畫界,處于執牛耳、主騷壇的地位。十幾年來,洛陽美術界整體水平提高,是有目共睹的事實,一大批中青年后備力量正以逼人的勢態闊步前進,這自然毋庸喙辯地昭示著王繡傾注的心血和她扶掖后進的成績,作為市美協主席,她的功勞當然不只局限于她本人取得的藝術成就。
王繡以一北國冰城的才女,只身南下,移家洛陽,于今近四十年矣。洛陽是華夏文明的誕生地,博大精深的河洛文化時時滋潤著她的藝術心靈。洛陽又是牡丹的故鄉,牡丹為百花主,“秉王者之秀”,就其名字的諧音而言,難道王繡不與花王與洛陽有著令人難以索解的夙愿么?而王繡又秉藝術的天賦,以擅畫牡丹而聞名中州。上天的垂愛,把她安排到洛陽,而洛陽牡丹有幸,因王繡而益發顯示其妙曼的姿容,也就是說,王繡合當在洛陽成名。霍松林教授有詩:“牡丹端合洛陽栽”,是否也可以這樣說:“王繡端合居洛陽”呢?
王繡的成功,除了自身的天賦外,可以說“天時、地利、人和”三者占盡,逸韻清響,天籟自鳴,一個名人的誕生,諸多因素缺一不可,龍虎風云,天地遇合,豈徒然哉!
洛陽為王繡創造了藝術馳騁的天地,王繡也為洛陽人創造了生活的美韻,從她秉筆寫牡丹開始,游心藝圃十年,她以藝術家獨具的法眼,去觀察體味大自然的一草一木,去研究洛陽牡丹的生長規律,臨花寫生,得其神韻,然后以手中之筆,抒自然之情,繪生活之愛。在半生的藝術生涯中,她十分善于用自己的審美觀點去尋找并強化符合自我的個性元素。生活中的美,無不是先從自己的認識開始的,習畫、創造,無不是藝術家自身的精神寄托。這期間,需要不斷地開拓新意境,不斷地加強自身的文學修養、藝術修養。藝術創作即是情感的勞動,又是心靈的創造,藝出自然,亦出心源,自然之美與畫家心靈的交感,物象之美與心靈之美的碰撞,才能產生生活的美韻。
王繡以中國傳統的筆墨形式,兼容西洋畫的藝術手法,成功地闖出了一條適合自己發展的路子,緣于深厚的素描功底和女性特有的柔媚,她筆下的牡丹作品構圖空靈,色彩富麗,氣韻生動,宛若天光。流光溢彩的畫面上,或雀兒在枝頭喳喳細語,或蝶兒在花間翩翩起飛,盎然的春意,孕育著勃勃生機。謝赫在繪聲繪色畫六法中首先提到的是“氣韻生動”,而花鳥畫真正達到氣韻生動談何容易。王繡確能以特有的靈性和悟性,賦予花鳥以勃勃生機,有勢、活脫、靈動、蘊含生意,可謂得花木真魂真氣,臨風有神,悄然生姿,正如黃賓虹所言:“參乎造化,妙合自然”。
董高生 理論家/民俗學專家
我國歷代繪牡丹畫家享名固多然創新者寥寥,今王繡所寫牡丹敷色鮮艷層次透明尤為難得
楊仁凱 中國書畫鑒賞大家